每当进入四季的第一个节气之后,电视台,报纸就会有这样的新闻,向大家报到说真正的季节还没有到来。今年的秋天也不例外,这样的报道自立秋开始就没有断过。仅举最近的两篇作为说明,一是《北京青年报》 8月30日刊载的“本市距真正秋季仅有一步之遥”;另一篇是新浪网8月23日的新闻“平均气温高于入秋标准,京城秋天9月‘姗姗来迟’”。这两篇文章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尽管已经过了“立秋”的节气,但“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来。之所以将“真正的秋天”加引号是因为气象台和气候学的专家对所谓的秋天,推而广之对四季有他们所谓准确的定义。这种定义是当五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时,才算“真正的秋天”到来。以此类推,对于春、夏、冬,也有类似的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不同地方“入秋”的时间肯定不同,而北京所谓“入秋”的时间大约会在9月中旬,也就是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
我是气候学方面的外行,但如果真的像新闻中所讲的仅仅通过五天的平均气温来判别一个季节的到来,那么这样的学科未免太简陋了。在夏天的时候,如果仅就平均气温而言,可能会发现北京和广州没有差别,但如果真的身临其境,就会有很不一样的身体感受,为什么呢,因为湿度、因为气压、因为昼夜温差等等。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多,怎么可以仅凭一个平均气温就断定换季了呢?如果用气候学专家提供的标准去算一算月球的气候,将月球白天一百多度和夜间零下一百对度的温度平均,说不准也能的出月球已经“入秋”的结论。更有意思的事还在后面,到了9月中,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气象局的专家会告诉我们,由于过去五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 22℃,因此可以宣布北京已经在上一周“入秋”。好像有一个相声,逗哏的在那里学电台,学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节目后,开始播报天气:“现在播送天气预报,昨天……”,此时,捧哏的一定会阻拦。我们将这样的预报当笑话听,可是生活中却真真切切在听这样的预报。
如果仅仅是为了给气象工作者找一些麻烦 ,则没有必要写这篇日志。之所以拿这件来说,是因为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暗示值得探讨。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和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在看过这样的新闻后,我总是感觉气候学的专家们在试图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不准确了。专家们所暗示的由二十四节气所构成的系统至少有两点不准确:其一是不同温度的地区使用同一套标准所带来的不准确;其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由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所指示的换季点过早所带来的不准确。于是每到这四个节气之后,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出来用气候学的平均气温来定义的所谓“真正的春天”、“真正的秋天”。那么是不是这二十四节气真的有问题呢?真的是我们的祖先所留下的遗产已经过时、没用了?这倒是值得讨论一番的。
到底是二十四节气有问题,还是气候学的定义有问题呢?当然应该搞清楚什么才叫真正的秋天。宋玉说的好:“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虽然宋玉写的是诗,但他说到了关键,秋天的特点是:“衰”。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都会在这个季节里逐渐走衰,气温要逐渐下降,湿度要逐渐变小,昼夜温差要逐渐拉大,而这一切的起始点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不知道气候学的专家们在看温度计的同时有没有观察身边的生物是如何变化的,如果留心种在地里的月季,就会发现在“立秋”(8月7日)左右过后,它们的生长骤然放慢了,枝条不像夏天那样快速地增长,花开以后持续的时间也在变长。再看一看其他种在地里的树木、花草,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一齐放慢了生长的速度。尽管此时的气温还很高,植物却敏感地捕捉到了大地送来的信息,它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而这种准备所显示的特征是“衰”,这种准备的起始点是“立秋”。同样,动物也同时捕捉到了秋天的信息,如果观察在室外生活的猫、狗,它们也会在“立秋”之后,但依然很炎热的8月就长好了一身用于过冬的毛。而遗憾的是,聪明的人,没有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拿着温度计,看到确实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说秋天到来,但是,这个时候,自然万物已经在衰落的过程中走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二十四节气所指示的是变化和趋势,每个节气的起始点,例如“立秋”是在说明一种趋势的开始。如同“立案”、“立项”一样,它在说明某一事物的发展的开始。当一个项目处在开始的“立项”阶段,基本上是不为人所知的,所参与的人力、物力都很少,但之后如果项目进入到了众所周知的建设状态,并成功完成的时候,追述此项目,一定要从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立项”开始,而不是通过衡量到底在何时参与项,目的人数超过多少才认定项目的开始。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规律,其规律遵循老子所说的“道生,德畜,物形,势成”的发展顺序(见《道纪》第十章)。“立秋”恰恰是秋天的开始,是“道生之”,二十四节气讲的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同“立秋”一样,春天给我们带来的讯息同样说明问题。春天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多现象,河水会解冻,大雁会飞回,花会开,草会绿。那么这些春天的象征哪一个出现最早,而又出现在何时呢?俗语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于是河水解冻要比大雁归来要早。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看来,大雁归来的时候花都落了,可见,植物发芽,开花比河水解冻还要早。但是,就算是早春,我们想要看见植物枝条上新发的花苞,一般也要等到在3月初,“惊蛰”节气前后。其实,和“立秋”相反,“立春”是万物生长的起点,此时的植物已经在内部发生了有别于冬眠状态的根本性变化,只是还没有通过枝叶表现出来。如果看一看植物枝条的心,或拨开土,看一看植物的根就会发现从“立春”开始植物的生长。动物也是一样,室外生活的猫此时在冰天雪地里已经开始脱毛了。还有更明显的春天的信息,被诗人捕捉到了,冯延巳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原来,最早变化的是天上云的形状。如果留心冬天的云,也就是冯延巳所说的雪云,就会发现那是一种均匀的、没有层次的、低沉阴暗的云。而春天的云是一簇簇、一朵朵、一团团的,而这种一簇簇的云会出现在正月初一和“立春”的天空。这些天地发给我们的信息无不昭示着春天的开始,尽管“立春”时的平均气温还很低,还达不到气候学的关于春天的标准。可见,“立春”和“立秋”分别标示着万物复苏和衰落的起点。设想一下,如果在股市里有人会告诉我们哪只股票会在何时开始上涨,又在何时开始下降,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信息吗?而二十四节气所构建的气候系统正是这样有价值的系统。
再说不同地域环境面对同一系统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讲到二十四节气的时候总会说:这是我们古人为了农耕的需要所创立的,它只适用于黄河流域。乍一看,由于从南到北的四季温差不同,因此用一套(二十四节气)系统对应所有地区显然是不科学的。但这仅仅是直觉!现在我们知道24节气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上的24个等分点,地球实际上是背负着它上面的所有地区一同到达这些点的。比如“立秋”点,地球并没有将北方地区先送到这里。而各地的温度差异是太阳对地面的照射角度造成的,虽然在秋天的时候,北方地区会早些达到五 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南方要晚一些。但无论南方、北方在秋天“衰”的趋势没变,“衰”的起点没变,都是从“立秋”开始的。例如,我国的东北,夏季和冬季的气候差距很大,这样大的差距的衰落也要在同样的时间间隔内完成,也就是要在秋天完成,因此,在这里的秋天温度下降的速度就会很快,南方的衰落速度就慢得多。而二十四节气恰恰是昭示气候变化趋势的一个普遍规律,各地只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发现与之相对应气候现象,就可以很好地使用这套系统。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上的24个等分点,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北半球,也同时适用南半球,这需要将春、夏、秋、冬对调就可以了。
我并不反对气候学如何标注春、夏、秋、冬,任何系统都有它的规则,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振振有词地讲述气候学的秋天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什么“真正的秋天”。真正的秋天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为基础,被天地之间的动植物所普遍采用,由“立秋”至“霜降”所指示的秋天,这个秋天是由天地决定的,而不是只拿着温度计,看不到自然运转规律的人来决定的。
从“立秋”这一天起,就已经入秋了。
|